redis.md 9.6 KB

redis过期删除策略

Redis 是可以对 key 设置过期时间的,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将已过期的键值对删除,而做这个工作的就是过期键值删除策略。

在说 Redis 过期删除策略之前,先跟大家介绍下,常见的三种过期删除策略:

定时删除

在设置 key 的过期时间时,同时创建一个定时事件,当时间到达时,由事件处理器自动执行 key 的删除操作**

定时删除策略的优点

  • 可以保证过期 key 会被尽快删除,也就是内存可以被尽快地释放。因此,定时删除对内存是最友好的。

定时删除策略的缺点

  • 在过期 key 比较多的情况下,删除过期 key 可能会占用相当一部分 CPU 时间,在内存不紧张但 CPU 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将 CPU 时间用于删除和当前任务无关的过期键上,无疑会对服务器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造成影响。所以,定时删除策略对 CPU 不友好。

惰性删除

不主动删除过期键,每次从数据库访问 key 时,都检测 key 是否过期,如果过期则删除该 key。**

惰性删除策略的优点

  • 因为每次访问时,才会检查 key 是否过期,所以此策略只会使用很少的系统资源,因此,惰性删除策略对 CPU 时间最友好。

惰性删除策略的缺点

  • 如果一个 key 已经过期,而这个 key 又仍然保留在数据库中,那么只要这个过期 key 一直没有被访问,它所占用的内存就不会释放,造成了一定的内存空间浪费。所以,惰性删除策略对内存不友好。

定期删除:

每隔一段时间「随机」从数据库中取出一定数量的 key 进行检查,并删除其中的过期key。

定期删除策略的优点

  • 通过限制删除操作执行的时长和频率,来减少删除操作对 CPU 的影响,同时也能删除一部分过期的数据减少了过期键对空间的无效占用。

定期删除策略的缺点

  • 内存清理方面没有定时删除效果好,同时没有惰性删除使用的系统资源少。
  • 难以确定删除操作执行的时长和频率。如果执行的太频繁,定期删除策略变得和定时删除策略一样,对CPU不友好;如果执行的太少,那又和惰性删除一样了,过期 key 占用的内存不会及时得到释放。

Redis 选择「惰性删除+定期删除」这两种策略配和使用

redis内存淘汰策略

1、不进行数据淘汰的策略

noeviction(Redis3.0之后,默认的内存淘汰策略) :它表示当运行内存超过最大设置内存时,不淘汰任何数据,这时如果有新的数据写入,则会触发 OOM,但是如果没用数据写入的话,只是单纯的查询或者删除操作的话,还是可以正常工作。

2、进行数据淘汰的策略

针对「进行数据淘汰」这一类策略,又可以细分为「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数据中进行淘汰」和「在所有数据范围内进行淘汰」这两类策略。

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数据中进行淘汰:

  • volatile-random:随机淘汰设置了过期时间的任意键值;
  • volatile-ttl:优先淘汰更早过期的键值。
  • volatile-lru(Redis3.0 之前,默认的内存淘汰策略):淘汰所有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中,最久未使用的键值;
  • volatile-lfu(Redis 4.0 后新增的内存淘汰策略):淘汰所有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中,最少使用的键值

Redis 持久化

Redis 共有三种数据持久化的方式:

  • AOF 日志:每执行一条写操作命令,就把该命令以追加的方式写入到一个文件里;
  • RDB 快照:将某一时刻的内存数据,以二进制的方式写入磁盘;
  • 混合持久化方式:Redis 4.0 新增的方式,集成了 AOF 和 RBD 的优点;

AOF

img

AOF 日志过大,会触发什么机制?

Redis 为了避免 AOF 文件越写越大,提供了 AOF 重写机制,当 AOF 文件的大小超过所设定的阈值后,Redis 就会启用 AOF 重写机制,来压缩 AOF 文件。

AOF 重写机制是在重写时,读取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键值对,然后将每一个键值对用一条命令记录到「新的 AOF 文件」,等到全部记录完后,就将新的 AOF 文件替换掉现有的 AOF 文件。

RDB

RDB 快照就是记录某一个瞬间的内存数据,记录的是实际数据,

Redis 提供了两个命令来生成 RDB 文件,分别是 save 和 bgsave,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在「主线程」里执行:

  • 执行了 save 命令,就会在主线程生成 RDB 文件,由于和执行操作命令在同一个线程,所以如果写入 RDB 文件的时间太长,会阻塞主线程
  • 执行了 bgsave 命令,会创建一个子进程来生成 RDB 文件,这样可以避免主线程的阻塞

Redis 还可以通过配置文件的选项来实现每隔一段时间自动执行一次 bgsave 命令,默认会提供以下配置: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执行 bgsave 过程中,Redis 依然可以继续处理操作命令的。关键的技术就在于写时复制技术

如果主线程(父进程)要修改共享数据里的某一块数据(比如键值对 A)时,就会发生写时复制,于是这块数据的物理内存就会被复制一份(键值对 A'),然后主线程在这个数据副本(键值对 A')进行修改操作。与此同时,bgsave 子进程可以继续把原来的数据(键值对 A)写入到 RDB 文件。

为什么会有混合持久化?

Redis 4.0 提出了混合使用 AOF 日志和内存快照

AOF 文件的前半部分是 RDB 格式的全量数据,后半部分是 AOF 格式的增量数据

img

Redis安全控制

缓存穿透--没有key

产生的背景:

缓存穿透是指使用不存在的key进行大量的高并发查询,导致缓存无法命中,每次请求都要都要穿透到后端数据库查询(同时也查不到),使得数据库的压力非常大,甚至导致数据库服务压死;既不在缓存中,也不在数据库中

解决方案:

  1. 接口层实现api限流、用户授权、id检查等;
  2. 从缓存和数据库都取不到数据的话,一样将数据库空值放入缓存中,设置30s有效期避免使用同一个id对数据库攻击压力大;
  3. 布隆过滤器

缓存击穿--单个key

产生背景:

在高并发的情况下,当一个缓存key过期时,因为访问该key请求较大,多个请求同时发现缓存过期,因此对多个请求同时数据库查询、同时向Redis写入缓存数据,这样会导致数据库的压力非常大;

解决方案:

  1. 使用分布式锁

保证在分布式情况下,使用分布式锁保证对于每个key同时只允许只有一个线程查询到后端服务,其他没有获取到锁的权限,只需要等待即可;这种高并发压力直接转移到分布式锁上,对分布式锁的压力非常大。

  1. 使用本地锁

使用本地锁与分布式锁机制一样,只不过分布式锁适应于服务集群、本地锁仅限于单个服务使用。

  1. 软过过期

设置热点数据永不过期或者异步延长过期时间;

  1. 布隆过滤器

缓存雪崩--多个key

缓存雪崩指缓存服务器重启或者大量的缓存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失效,突然给数据库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击垮数据库的情况。

解决思路:对不用的数据使用不同的失效时间,加上随机数

数据库和缓存如何保证一致性?

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

图片

出现了缓存和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先更新缓存,再更新数据库

图片

出现了缓存和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

图片

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在「读 + 写」并发的时候,还是会出现缓存和数据库的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

图片

说说常见的缓存更新策略?

Cache Aside(旁路缓存)策略

写策略的步骤:

  • 先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再删除缓存中的数据。

读策略的步骤:

  • 如果读取的数据命中了缓存,则直接返回数据;
  • 如果读取的数据没有命中缓存,则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然后将数据写入到缓存,并且返回给用户。

Read/Write Through(读穿 / 写穿)策略

1、Read Through 策略

先查询缓存中数据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直接返回,如果不存在,则由缓存组件负责从数据库查询数据,并将结果写入到缓存组件,最后缓存组件将数据返回给应用。

2、Write Through 策略

当有数据更新的时候,先查询要写入的数据在缓存中是否已经存在:

  • 如果缓存中数据已经存在,则更新缓存中的数据,并且由缓存组件同步更新到数据库中,然后缓存组件告知应用程序更新完成。
  • 如果缓存中数据不存在,直接更新数据库,然后返回;

Write Back(写回)策略;

Write Back(写回)策略在更新数据的时候,只更新缓存,同时将缓存数据设置为脏的,然后立马返回,并不会更新数据库。对于数据库的更新,会通过批量异步更新的方式进行。